
利辛縣,1964年10月,由安徽省政府報經國務院批準設立,因城南有“利辛集”,故以此命名。雖然在經濟、社會發展方面位列中國十大貧困縣, 然而,利辛縣卻是歷史悠久,文化璀璨,成為中華文化 為燦爛的富集之地。這里不僅有伍奢冢遺址、禪陽寺、乾溪“陰陽城”、東城西城、紀家塔、舊城等眾多的文化古跡,更有諸如傅營六地委駐地、劉家集烈士陵園、利辛縣烈士陵園等革命勝跡,吸引著大量游人前來這里游覽、尋跡。
作為伍子胥、李黼等歷史名人的故鄉,利辛也留下了許多或膾炙人口,或精妙絕倫的掌故傳說。
提起利辛 的傳說,非“伍奢冢”莫屬。伍奢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,也就是伍子胥的父親,因直言敢諫而被楚平王殺害,葬于乾溪城(今汝集鎮北一帶)東南。其冢占地十畝,高大肅穆,上面修有廟宇。廟中的香火池旁有一口大井,黑咕隆咚,不知有多深。有人說,這井與附近的老母豬港相通連;也有人說,古墓是空的,下面造有宮殿,藏著大量珍寶……。雖然眾說紛紜,卻無人敢下去一探究竟。

在馬店集西有一所解甲集小學,這里原是一個小村落。傳說,伍子胥曾懷抱幼主熊勝在此地解甲求飯。為緬懷伍子胥的忠貞,當地人相約在這個地方興個小集,取名“解甲集”。兩千多年來,風云變幻,改朝易代,小集興衰不定,終至湮滅,而解甲集之名卻流傳了下來。
無獨有偶,相傳伍子胥保護幼主熊勝逃往吳國,來到今大李集一帶的烏江邊,只見江水洶涌,咆哮湍急,近無渡船,遠有追兵,正猶豫間,戰馬卻似通人性,突然騰空而起,昂首嘶鳴,意欲馳騁。子胥情急之下,勒緊韁繩,猛拍戰馬,躍入江中,如輕舟利箭,轉眼間就到達了河對岸。后人于是在伍子胥打馬渡江處修建了五孔橋和七孔橋,以示紀念。
在中國,“柳下惠坐懷不亂”的故事歷來廣為人知。然而,你所不知道的是,利辛縣展溝鎮柳林村卻正是“坐懷不亂”發生之地。柳下惠是春秋早期魯國人,原名展獲,字子禽,曾官拜魯國士師(相當于現在的監獄長)。據說他居官清正,執法嚴謹,因而受到排擠,便棄官歸隱,居于柳下(今利辛縣柳林村)。死后被謚為“惠”,故稱柳下惠。

“坐懷不亂”的傳說 早出自《詩經•小雅•巷伯》,說的是展獲因多才耿直,遭權臣詆毀,一生仕宦曾遭三黜, 后一黜,展獲回到家鄉柳下,耕讀教書,培育人才。一天傍晚,展獲會友回來經過柳林,天降暴雨,便躲到一棵大柳樹下,一年輕女子也來到柳樹下避雨。夜晚來臨,該女子因風吹雨淋,身體打顫,抖若篩糠。為救女子,展獲攬女在懷,用體溫為該女驅寒,坐至天明,并無任何雜念及非禮行為。不僅有“坐懷不亂”,如今在展溝一帶還流傳著有關柳下惠的其他幾十個傳說,如“展大夫拒認岑鼎”、“展大夫智退齊兵”、“展大夫義結管仲”、“柳下授徒”、“六月六吃炒面”、“和圣米酒”、“柳下八卦柳塘荷葉陣”、“展大夫與九曲黃河陣”、“柳下惠夢泉解大旱”等等。
當然,至于柳下惠故里到底是不是在利辛,人們還是有爭議的。但根據清嘉慶年間《鳳臺縣志》記載: “展溝柳林,展禽故里,春秋柳下惠居此……”據利辛縣文廣局介紹,《鳳臺縣志》系清朝一大學士所著,被譽為“十大縣志”之一,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。

華全機組咨詢熱線:400-162-0536 159053607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