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前,一場嚴重核事故,讓一個“五星級”模范城鎮在頃刻之間成為“鬼城”,直到30年后,事故造成的影響和后果依然嚴重,仍然“劣跡斑斑”。這就是1986年發生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。

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讓人痛徹肺腑,這“科技的涼意”(據鳳凰網)也讓我們的頭腦變得清醒??v然對核能的利用已做到“萬無一失”,但我們仍不能對安全淡然。作為一家以提供 穩定可靠的電力能源解決方案的柴油發電機組專營企業,華全動力一直把保證安全放在了工作的核心位置。華全機組的“更穩定、更節省、更持久、更便捷”,一切都是以“更安全”為前提的,安全性和可靠性,正是華全品牌廣受信賴的真諦。4月26日,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讓我們重溫那場令人駭然的噩夢,不單純是為了喚醒沉痛的記憶,也是為了激發起人們對核能安全現實與未來的再次思考。讓我們再次呼吁:能源要節省,安全 重要!(以下編輯自鳳凰網相關報道)
當年(1986年,還是前蘇聯時期)4月26日凌晨1點22分,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35公里,一道強烈的藍白光線射向夜空——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,相當于廣島原子彈400倍以上的輻射被釋放到空中,至今仍是人類史上 嚴重的核事故。
在烏克蘭、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境內,超過33萬居民被迫撤離,60萬人被暴露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。而前蘇聯幾乎是以成千上萬的人命為代價,阻止了第二次爆炸——假如那真的發生,整個歐洲將無法住人。蘇共總書記( 后一任)戈爾巴喬夫說:“為這場核事故,蘇聯付出了180億盧布的代價!”要知道,當年的1盧布可是相當于1美元呀。
“核能的本性,是極其昂貴、潛藏巨大危險、極其依賴專家。這樣的本性,對集權性質的政治經濟權力是理想的。因此,核能的主要驅動力量主要來自 。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學教授布萊恩•馬?。˙rian Martin)說。
然而,也正是切爾諾貝利,敲響了前蘇聯的 聲喪鐘。事故發生五年后,蘇聯帝國大廈轟然倒下。
30年后,傷害仍未停止。一份 新出爐的報告稱,切爾諾貝利事件可能已造成20萬起額外死亡。高輻射粒子至今仍留在俄羅斯南部的森林中,威脅著當地民眾的健康……
“無論是切爾諾貝利,還是日本的福島,在核事故之前,都曾有無數專家拍著胸脯保證,說核電站‘安全’。”綠色和平核污染專家阿里穆夫(Rashid Alimov)說。
事實是,在烏克蘭,我們看到一個前蘇聯精心設計的“五星級”小鎮是如何變成一座“鬼城”;在俄羅斯南部,我們看到30年后,仍有500萬人在核輻射的陰影下生活:人們在吸收了大量輻射的森林里伐木,食用森林里的蘑菇和莓果,兒童在森林里嬉戲。頻頻發生的森林火災,讓輻射粒子更輕易地進入他們的呼吸道。
在 “十三五”規劃中,中國已決定以每年6-8座的速度新建核電站。截至去年九月,全中國國已有十余個省份對內陸核電有所布局,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的廠址有31個。
我們懇切地希望:重返切爾諾貝利,除了喚醒沉痛的記憶,也能激發人們對核能安全現實與未來的再次思考。

許多居民后來回憶說,人人都很匆忙,但沒有人害怕。官方讓他們帶上一點食物、置換衣物和身份文件。如果有人帶了輻射計量器,會被沒收。
“載滿人的大巴,排成長隊駛離城市,就像巨大的甲蟲,一公里一公里地緩慢行進。堵車堵死了。只有經歷過二戰的人才能想象出類似景象,”一位居民事后回憶說。
大巴排出了長達120公里的長隊。撤離全部人口,花了三個半小時。城市一下就空空如也——她將永遠空置。
30年后,當我們重返當地,這里已經沒有電,沒有水,沒有網絡,也沒有人。當導游約翰戲謔著喊我們“同志”,就仿佛我們自己也成了30年前的鬼魂,在這死去的城市里腳步踉蹌,隨處飄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