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眼寺,其實是一座有著500年建造史的古寺院。據史料記載,該寺是在明代萬歷28年(1600年)由當時的高僧——無念禪師創建的,千百年來,在鄂豫皖三省頗負盛名,被譽為“楚豫禪宗”。

而寺院就坐落在主峰下名叫“黃龍出洞”的地方,坐東面西,寺前有一湖泊,名叫“無念湖”,原是一個小型山盆,后儲水自然形成,長平如鏡。明代思想家、文學家李贄曾在此講學隱修、著述撰文,留下了大量人文古跡,如花潭書院、古書院、古茶院、魚躍龍門等。
再說一下古寺的首任方丈——無念禪師,俗姓熊,名深,麻城熊家河人,十六歲出家,歷游五岳名山,與當朝名臣鄒元標、鄧文潔、梅國楨以及大思想家李贄、大學者焦閎、公安派"三袁"、七省巡撫梅之煥等往來甚密。特別是與李贄,更是相交甚厚,曾在龍湖相伴達十年。李贄曾稱贊大師“學道精勤,真實賢也”。
話說無念禪師眼見徒眾漸多,往來日繁,不利于專心修持,于是想找一處偏僻的地方隱居起來,一日,他路過黃檗山(即今黃柏山),見此山險僻幽深,絕無人蹤,喜歡。經好友袁中道(“公安三袁”之一)從中斡旋,得以從商城太學張舜玄手中得到了這個地方。萬歷二十七年,他攜徒眾千余人入山,蓋房舍,開荒田……歷經五年,這里逐漸出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 禪院。無念創建了法眼寺,躬耕自鋤,靜心修持,朋友們聽說了也很高興,經常上山與其同住,交流學問,游山玩水。無念禪師于天啟年間(1627 年)圓寂。
從法眼寺往西北約行1000米,有明代石塔6座。其中以息影塔保存 完整,息影塔又名祖師塔,是明代大將軍梅芝煥所建,為無念禪師舍利瘞藏之處。塔旁不遠處有一株大別山五葉松,蒼雄挺勁,翠蓋如云,伴隨著無念祖師。
民國十七年(1928)冬,一股土匪流竄至黃柏山,縱火燒毀了法眼寺,釋迦佛殿、關圣帝殿、觀音閣、方丈室、藏經樓、客堂等化為灰燼,好在《黃柏無念復問》雕版卻幸存下來。后來,經過寺僧募化修葺,但難復舊貌,寺廟也就衰落了。解放初,寺門上尚殘留“楚豫禪宗”四個彩陶大字,殿堂內有一尊占地半室的鐵佛,“大煉鋼鐵"那會兒,鐵佛也被砸碎投入熔爐之中。

寺院門前保留下的兩尊2米多高的斷臂石獅和兩株直徑達2.1米的千年古銀杏,見證了此地千年不絕的香火,相信此一石一木也必然見證法眼寺新的輝煌。